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36节


  林菱家的厨房只是普通百姓的投影,她家的厨房显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但却代表了大多数。

  唐朝的庶民之家乃至豪强富户,灶房中贴砖铺瓦的都不多,更别提当中那口圆底大铁锅!

  长孙皇后也感慨点点头:“是啊,那样富足的世道真是令人神往,不过林小娘子家中那口圆底锅,与咱们大唐的铁釜倒是极为相似。”

  唐朝已出现了炒菜和锅,平民大多使用石锅,唯有贵族家中才有“铁釜”,不过大唐虽然有了炒菜,但因铁锅制作技术不大成熟,以及油膏过于昂贵,能炒制的食物大多也还没传入,这炒菜也就没能普及。

  唐朝的百姓大多还是吃蒸菜、烤肉多些。

  而林菱家将那口大铁锅摆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又见那铁锅底都糊了厚厚一层铁锈油脂混合物,就知道这锅不是摆设,而是日常用具。

  想来后世炒菜已不再昂贵,林菱又不过是后世千千万普通百姓之一,这就是后世的厉害之处。

  宋朝倒不惊讶铁锅与炒菜——他们的冶铁技术已经能驾驭这种球形的锅底,也有了便宜的植物油,故而炒菜已走近了千家万户。

  让赵匡胤和赵光义惊讶万分的是,他们看到仙迹中,林菱随手拿出了一罐白花花、细腻如雪的……盐!

  然后她居然舀了两勺盐,用来洗那海蛎!!

  简直暴殄天物!

  宋朝已是难得的较为富裕的朝代,但即便是宋朝的盐,也不是这样纯净无暇如白雪的,即便身处皇家,赵匡胤也没用过这样好的盐。

  “解州(山西运城)盐湖广袤,盐井殷红,刮碱淋卤放能得十之六七,熬海得盐倒便利些,但泥沙难分,多为青灰块状,何时见过这样细白之盐?”赵光义都呆了。

  赵匡胤在意的却不是盐的质量,而是林菱对盐那随意的态度!

  用这样上好的盐洗菜?

  疯了不成?

  大宋盐价大概在三十四钱到四十四钱一斤,而这一斤中泥沙杂质具在,不仅苦涩,其中能有三分真盐就不错了!而汴京市井百姓,大多每日只能得二百文,若是乡野的百姓,每日大多只能得数十百钱。

  再对比盐价,盐必定是出门一定要锁起来的贵重物品,哪家哪户敢这样用盐洗菜?

  宋人做饭若是敢如此铺张靡费,只怕当即便要被家中老娘的锅铲打得满头包了!

  而几乎所有古朝代,就没有盐价低的时候,明清时的官盐也高涨得离谱,粗茶淡饭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他们正想发言问后世如此精盐是如何炼制,就见林菱把海蛎裹上盐之后,直接走到那亮堂的铁制盆中,对着上头一个带把的铁制弯头一扭,哗啦啦就流出了干净的水。

  她将海蛎用盐水泡上,没看直播间,又忙去切香菇了。

  明,洪武年间。

  “后人是怎么做到能将水引入家中的,还能随时开关汲水!”朱元璋几乎要趴在屏风上,恨不得能钻进去一探究竟。

  不仅仅是明朝,历朝历代,在建立都城或其他重镇时,选址的首要条件便是:获取水源!

  比如十三朝古都长安,虽然位于关中平原,地势易攻难守,经常被攻破导致“天子九逃”,但它的四周被众多河流环绕:南面的滈水和潏水、北面的泾水和渭水、西面的沣水和涝水以及东面的浐水和灞水等。

  充沛的水源,这也是长安被历朝历代皇帝青睐的原因之一。

  而明朝不论是皇家还是百姓,都依赖基本的水渠、水井和家中储水的水窖来获取日常用水。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一旦水源被污染,都将造成大问题。

  忽而即便身处临近长江、降水充沛的南京,朱元璋也忍不住了,立刻发问:“林小姑娘,你这屋中之水是从何而来啊?”

  林菱已经烧水准备用虾糠包做面线糊的汤底了,一瞅手机就看到:

  【棣子,开门,是爹地:主播,你家自来水怎么来的?】

  林菱一头雾水:“啊?村里统一接的啊!”

  随后她想到,是不是她之前说家里都用的山泉水,不交水费,所以导致直播间网友误会,于是解释道:

  【之前我说我们家用山泉水,不是代表我们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我的意思是我们这水源特别好,我们周围山上流进村子的河流就有好几条,还有好几个水电站呢,所以日常用水也是水管接进来的,很干净。】

  【明摄宗:怎么接进来呢?】

  林菱没认真想,她飞快做菜,随口说道:

  【我母鸡啊!反正村里集资建了个水厂,搭了个很高的水塔,然后在地下布水管,水厂造了个大水泵把水往每家输水啊,我记得我爷爷说过,当初也就是集资建水厂的时候每家每户出了点钱,后来用水都不怎么收钱了,而且自来水还有啥好问的,不是每家都有啊。】

  水厂?水泵?水塔?水管?水电站???

  诸朝古人们大多数都没弄明白林菱在说什么,唯有少数例外:

  比如,宋朝。

  沈括举目望向远处。

  在他居住之所不远处正好有一条河,河边耸立着一只竹制的大水车,有许多妇人聚集在水车附近抬水、浣衣。

  他好像……

  有点明白了林菱究竟在说什么。

  是水力……也是水利。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张居正二十岁第一次考进士落榜,很多年后给儿子张懋修的一封信里反思道: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意思大概是,第一次考科举的时候天天看课外书,忽视了八股文的本业,导致落榜。后来他就知道在八股文上努力下了专研功夫,就考上了。

  然后以此激励自己儿子。

  不知道为啥,查资料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了张居正作为天才的那种凡尔赛。

  多少人毕生不论怎么苦读都无法考取的进士(比如张居正他爹考了一辈子,连举人都没考上),在他眼中就是“多多复习一下八股文”就好了,还将这种学习经验传授给儿子23333张懋修可能心想:谢谢老爸你无用的经验,可我不是天才啊!!

  古人:主播你好,你糊窗户的纱好高级!请问什么材质?绫罗还是绸缎……

  林菱:人造聚酯纤维古人:啥?

  林菱:塑料啊!塑料!!

第36章 出门去

  ◎蜂窝煤与高速公路◎

  不仅仅是沈括,甚至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墨家子弟、以及三国时空的诸葛亮都因林菱含糊不清的几句话得到了一些灵感。

  他们虽不知林菱口中能将水输送到每一户人家的水泵是何物,但利用水力,诸葛亮很有心得!

  此时此刻,他已经造出了“孔明车”,也就是广泛流传于世、在中华大地上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水车。

  诸葛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水车汲引水流,很快就解决了蜀汉农田灌溉的问题。因此他不由思索了起来:若以水车为动源,再以用竹管相通,能否将水引入千家万户呢?

  宋朝,绍圣元年。

  真正对仙迹说的自来水更为震惊的是因“讥讽先朝”被贬惠州的苏轼!

  是的,他又被贬了。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刚刚收到了广州知州的一封求助信。之前他被贬途中,路过广州,广州的推官仰慕他的文才与学识,特意陪他游白云山,因此苏轼也与广州当地的官吏甚为熟悉。

  今日仙迹展示自来水之前,他正好收到了广州知州王敏仲焦急万分、派人快马送来的信——广州突发瘟疫,横死多人!

  苏轼曾在黄州治理瘟疫有功,收到信后,他就想起在广州时就发现当地百姓都饮用水塘里的水,不仅苦咸,还浑浊不堪,他又与罗浮道道士多方探讨,判断是广州百姓饮水有问题。

  因此他正在回信里建议广州知州召集民夫将山上楠竹砍下打通,节节相连,从白云山引山泉水到广州城内供百姓引用。

  没想到仙迹就讲了这自来水!

  “自来水,好名字!水塔……是啊!都是从山上引水,长远之距离,应要加建水塔!”

  苏轼原本便担心距离太远,水从山上下来水力层层衰减,到了还未到城中就难以流动了!

  但如果在沿途建造水塔,不就能维持水力了吗?苏轼连忙挥笔立就,还派了信任的友人携信立即动身前往广州!

  而同样是宋朝,赵匡胤时期,还身为晋王的赵光义却想到了汴京城中卖水为生的水贩。

  他们会将山泉溪流中取得的水,装在大木桶里,用一辆独轮车运到城中售卖,这些水相比井水更加清澈甘甜,一些富户便会买水贩的水饮用煮茶。赵光义的晋王府中便养了几个水贩,从他们手中定了一整年的水,虽每日都有水贩推着车绕到王府后门为他送水,但一整年下来,晋王妃也曾抱怨买水花费不菲。

  而林家所在的村子竟直接修建水厂将山泉水免费送到各家各户,还不收银两,赵光义忽然觉着自己过得还不如后世的百姓好。

  但,他们来不及多想,林菱已经用火钳把灶台炉子里烧完的蜂窝煤取出来,又出去挟了三饼新的,还拎起来在直播间里展示了一下:

  【大家看,应该很少人家里还有蜂窝煤吧?现在就算是村里,大多都通煤气了,但我们村里用煤气的还是少,蜂窝煤便宜很多、火快又猛还烧得久,所以老人们都还愿意用这个。】

  煤?原来这是煤啊!

  秦朝,嬴政很认真地观察着林菱火钳中夹着的圆形带孔的煤饼,并命人立即将咸阳宫中负责烧炉的大火匠唤过来。

  大秦虽也用煤,但煤价不菲,寻常时候还是用木炭更多。尤其为了炼铁,木炭已供不应求,几乎每炼千斤的铁便要消耗七千斤的木炭,于是“攻山取木,水旱频频”,不仅仅伐木的徭役愈发严酷,而山林破坏,天灾也更频繁了。

  故而,嬴政也早已想寻新的燃料了。

  而将煤块压成煤饼,再在其中开孔,看着并不难,至少比林娘方才说的引水之法更容易,且林娘说此煤饼“烧得久”,或许日后真能取代木炭也未可知。

  他命刀笔吏将蜂窝煤的样子仔细画了出来。

  与秦朝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汉武帝。

  刘彻早就嫌弃木炭了!

  不论是冶炼铜铁还是冬日取暖,都花费极高!

  在仙迹出现之前,刘彻也已经盯上了煤炭,他修建的冶铁高炉、锻炉、熔炉,无一例外全都安置在煤山附近,取煤方便,而且煤炭冶炼出来的铁质也更好,为此,刘彻已在大汉各地煤山附近建了三十多处营铁官所,摩拳擦掌等着生产一大批上好刀兵!

  林老夫子先前说的水排鼓风机,他也已命工匠去研制了。

  虽不知后人说的水排究竟是何样貌,但曾经他们这些“古人”也能发明出来,如今仙迹为他指了水力的方向想必不会太难。

  于是他激动地问道:“林娘,此煤如何烧制,为何如此多孔洞。”

  【小猪佩刘:我见识少第一次见这种煤,为什么那么多洞啊?】

  刘彻:“……”仙迹又欺我!

  林菱加完煤抬头一看手机,就笑了:

  【小猪你肯定年纪比较小吧,没见过也不奇怪的,确实现在不多见了,也就我们这样山里比较远的农村里还有一些,城里估计连卖的地方都找不到啦!你问为什么那么多洞?因为这种蜂窝煤是用煤渣碎屑、木炭碎屑、石灰、黄泥之类的东西混合以后用模具压出来的,在上面开洞就是为了增加通风量,这样煤烧起来的面积增大,火就更旺了!

  而且这种煤很省煤炭的,你看它的原料,基本都是粉末、碎屑、泥土啊,所以成本低廉,又很方便,而且几乎没有烟,味儿也比烧煤块更少,以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