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TXT下载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李谕连忙道谢:“多谢老板指教!”
摊主叹了口气:“哎,这倒霉子条约签的,大家伙都不容易。”
条约?李谕心中一寒,许多不好的念头涌上来。
原来自己不仅穿越到了多少不太情愿的大清,还是来到了最悲惨的晚清!
心中顿时颇为低落,摊主还以为他是个穷秀才,同情地说道:“快去吧,现在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到了关城门的时候,要是还在街上溜达,可就要被抓走了!”
李谕明白摊主说的没毛病,宵禁他是知道的,如果真被巡夜的抓住,一顿鞭子少不了。况且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他的行为举止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告辞了摊主,李谕走到胡同的尽头,的确看到了一家茶馆,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明前贡龙”。
清末的茶馆很多,有可以吃饭的大茶馆,有能听评书的书茶馆,再有就是这种最普通的清茶馆。
清茶馆虽然没有说书的,但是有很多民间如棋社一类的组织,而且因为往来的人较多,一般还有中介的功能,里面经常有一些牙商,专门帮人物色工作,当然,人家也要收中介费的!
李谕现在身上只有一个随身带的包裹,但是他翻看了下,并没有什么惊喜,里面都是些他平常带的东西:一支中性笔,一支铅笔,一本笔记本,一个计算器,还有就是他的手机。
一毛钱都没有!
真是个悲情的穿越者!
正想着进去怎么套话,旁边三四个旗人向着茶馆走来,几个人还在闲聊:
“老于,听说你们镶白旗这两天补发了例银?”
“嗨!还不是多亏了肃王爷,要不我现在还喝着西北风哪!”
“你们终归能拿着银子!”
“就是,老佛爷年下里刚西狩回来,还想着能不能好点,现在看,这大半年欠下的是发不下来了!”
“你可小点声吧!再说了,一个月就那么一两多银子,够干什么使得!”
“……”
几个人聊着天就走进了茶馆。
从他们的闲聊,李谕又得到了一些信息:老佛爷西狩,说的就是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了西安,等到再次上任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及庆亲王奕劻同洋人签好了和约,才回到了京城。
也就是说,现在是1902年。
过不了几年,大清亦将不复存在,好一个充满风雨飘摇的时代!
刚才那几个是八旗子弟,朝廷按说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发2至3两的例银,但是现在《辛丑条约》签下来,加上之前的《马关条约》,清政府一下子背上了7亿两白银的巨大债务,要是算上利息,这个数恐怕要翻倍!
财政能不吃紧吗!所以清廷只得节衣缩食,就连八旗子弟以及闲散宗室的例银,也是减半发放。
第二章 北漂开始
茶馆的小二明显认识这几个旗人,立刻招呼他们:“几位爷,今天来得早啊!还是照例一壶龙井,一壶香片?”
叫做老于的那人挥挥手:“再加两盘酥糕,快点上。”
“得来!”小二应和一声,“您几位里边请!”
他们进去后,小二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李谕,见他装扮比较特别,开口道:“这位爷,里边坐坐吧,咱家店的茶在这周边是出了名的,花茶、香片、龙井样样俱全。”
说是龙井,当然并不是后世的龙井,清代称呼绿茶都是龙井,就是寻常的茶。
反正来都来了,进去瞧瞧吧。
那几个旗人是常来的,径直走到窗户边的一张桌子坐了下来。李谕则明显是第一次,站在大堂里四处闲看。
他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一个头顶瓜皮帽的瘦男子三两步率先抢了过来:“这位兄台,一看就是外地人吧,来京城是找活?”
好嘛!上来就被人当成了北漂!
“是的。”李谕也没必要隐瞒,对方应该就是专门给人介绍工作的牙商。
瓜皮帽往旁边的桌子伸伸手:“这边坐!”他边拉凳子边继续说道,“看兄台身材魁梧,衣着不凡,是从天津租界来的?”
李谕顺着他的话说:“没错,现在租界到处是外国兵,只好来京城了。”
瓜皮帽恨恨地锤了下桌子:“这帮洋鬼子,抢了我们的地不说,还要那么多的银子!李合肥卖国求荣,真是丢人!”
“李合肥”说的就是李鸿章,他是安徽合肥人。
寻常百姓都这么说,看来慈禧确实是成功地转嫁矛盾了。
毕竟她老人家当初气势汹汹朝着十一国宣战的时候,李鸿章作为两广总督,立刻就搞起了东南互保,实际上就是在抗旨。以李鸿章对西洋的了解,绝对不会同意与洋人开战。
联军当初递给清廷的“祸首名单”,第一个指名道姓就是皇太后慈禧老佛爷,直到那时候,她才在胆战心惊下召回了李鸿章,重新让他当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去同洋人签合约,再替她背个“卖国贼”的黑锅。
不得不说,慈禧的政治手腕玩得确实是好。
现如今,虽然李鸿章已经在去年就含恨而终,民间对他的恨意却依然滔滔不绝。
李谕随口应付道:“是啊,天津还是重灾区,被那帮子洋鬼子给祸祸毁了!”
“哎!”瓜皮帽收起悲愤的心情,说道:“既然兄台是从租界来的,而且看面相也不像是做看家护院的下人,不知可有什么意向?”
意向……
李谕这就有点说不准了,其实现在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觉悟当然是领先于其他人的。但是一来他不懂政治,即便是懂,肯定也玩不过那帮老油条;二来不懂军事,从小到大,连打架都没打过几次,怎么可能带兵打仗!
看李谕没有接话,瓜皮帽接着说:“或者有什么特长说来听听。”
特长!
“我比较擅长学习考试!”
这说的完全没毛病,李谕终究是贵为顶尖985应用物理系学生,研究生还是在北大上的,这的确值得大吹特吹!
看到眼神熠熠生辉的李谕,瓜皮帽却愣住了,“考试?兄台是要去国子监?”
李谕立刻摇摇头:“在下擅长的是数学、物理,哦,对了,还有就是英文!”
“这就妥了!”瓜皮帽一拍手,“我就觉得兄台能从租界里出来,肯定有两下子。听说天津有不少新式的学堂,专门研究洋人的东西,一看兄台就是有学问的人!!”
李谕刚才是脱口而出,没想到还真有说法,于是继续说道:“还需请教一二。”
“门路嘛,确实是有的……”瓜皮帽故意放慢了语调,手指在桌子上轻点了几下。
李谕立刻明白,说道:“中介费自然有的,不知道京城是怎么个收法?”
看李谕也算明白人,瓜皮帽就直接说了:“照京城的规矩,寻常的活儿一般是收一个月的工钱作为居间费用,不超过一两银子。”
李谕立刻感觉有点小棘手,别说银子,就连纸币他都很少用,现在的他可谓是身无分文,只好说道:“不瞒您说,我现在身上的银子都丢了……”
一听这话,瓜皮帽脸色就要变,李谕立刻补上:“但是我从租界带了点好东西!”
瓜皮帽这才神色缓和:“那也是可以的,还请拿出来赏赏眼。”
李谕在自己的书包里摸了摸,硬着头皮拿出了那支中性笔,“这是西洋货,叫做中性水笔,无需蘸墨,在纸上写字就可顺畅无比。”
“哦?!”
瓜皮帽显然也是第一次见这东西,“这么神奇吗?”
“那是!”李谕趁机忽悠,“洋人的大臣签字都是用这个!”
“签那个什么合约,也是用这个?”瓜皮帽眼睛不住打量着李谕手里这根细细的玩意。
“必须的必啊!都是用这个!”李谕斩钉截铁道。
“你拿来我瞧瞧!”
瓜皮帽从怀里掏出来一张纸,接过了中性笔,李谕怕他不会用,还替他摘掉了笔帽。
瓜皮帽以握毛笔的姿势拿着中性笔,在纸上轻轻一划,“哎嗨!还真行,这么细!”
李谕此时也化身了一个无良奸商:“看您说的,我还能骗您不成!这可是地道的英吉利国贵族专用签字笔,我平常也是当作宝贝!”
其实这就是最寻常的一块钱一支的中性笔,但这东西好歹是1980年代才有的,肯定是超前了很多。
瓜皮帽确实比较满意,“说吧,怎么个作价?”
“洋人卖这个都是最少一个银圆。”李谕说。
瓜皮帽琢磨道:“一个银圆,要是去恒和钱庄兑换,就是七钱银子,差不多一千文钱。嗯……行吧,这活我接了!”
李谕吁了一口气,忽悠成功!
“那还请阁下指教指教门路。”
瓜皮帽把玩着手中的“宝贝”,说道:“听闻现在同文馆去了一批高官的子弟,据说过段时间会有什么考试,具体我也不太懂。不过现在同文馆的确是缺人的,像你这种懂西洋的,去了肯定能被招上,如果能给个官宦人家做个伴读或者教习,那就平步青云了。”
“同文馆!”李谕心中一亮,这支笔还真值了!
第三章 图书管理员
李谕按照瓜皮帽指的路,朝着东条子胡同走去。
京师同文馆和大名鼎鼎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都在这条胡同,可以说,这条胡同见证了晚清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潮起潮落。
如今《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按照条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外交部,地位超然于六部之上,和内阁、军机处加在一起,是大清的命脉所在。
而京师同文馆,作为最早的近代学校,隶属于总理衙门。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开始,就规定内容要以英文为主。所以恭亲王奕讠斤上奏申请开办了这样一所朝廷直属的学校,开始主要是培养懂外文的人才,后来也增设了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西方的“新学”。
可惜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难里,这所学校也受到了冲击,停办了一年多。但学校终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相对而言,同文馆所受的冲击已经是很小了。
这些事情李谕是知道的,但当他走在如今的北京城里时,是真真正正的感觉恍若隔世!
总理衙门离着后来的东单、协和医院都很近,但李谕之前并没有来过这条胡同,问了半天路,才拐了进去。
没多远,他就看到了同文馆的大门,规规矩矩,算不上气派。门口站着一个穿着补服的官员,大概是个六七品的官,正指挥几个杂役收拾东西。
李谕走到边上往里瞧了瞧,确实有点杂乱。
官员看到李谕,以为是闲杂人等,呵斥道:“干什么的?这里是什么地方知道吗?”
李谕没空和他拐弯抹角,单刀直入:“我来找点活干。”
官员疑惑地打量了一下李谕,问道:“找活干?你会干什么?”